清代文學(xué)家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有過如下一段議論:
天下有一人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石以米顛為知己;茶以陸羽為知己;鵝以右軍為知己;鼓以禰衡為知己……一與之訂,千秋不移。
張潮雖然列舉了眾多“物”以“人”為知己的故事,其實,都是“人”以“物”為知己的傳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長的成長經(jīng)歷中,一定也有過這種“一與之訂,輕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請以《我以 為知己》為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記敘文。
要求:1.先將題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人名、校名。
解析:
此作文題的出奇之處在于,跳出了以往的認知窠臼,不再要求考生寫以“人”為知己的套路文章,而是要求學(xué)生寫以“物”為知己的創(chuàng)新作文——材料中列舉了多個“物”以“人”為知己的事例,實際上折射的是“人”以“物”為知己的關(guān)系,這就對學(xué)生提出了新的選材要求:不能寫我們慣常認為的“小伙伴”、“好同桌”、“好朋友”,而要寫與自己產(chǎn)生交集、發(fā)生碰撞、激發(fā)意趣、溝通心意的一種“物”。它們或許是墻角的一朵小花、路邊的一株小草、江邊的一顆鵝卵石;或許是書房里的一只筆、床頭柜上的一本書、地臺上的一把吉他;或許是伴隨“我”成長的一條古巷、陪著我挑燈夜讀時窗前的一棵梧桐樹、始終放在我書包里的一面鏡子……這時候,“物”的身上已經(jīng)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體驗與不同層次的生命感悟——考生在考場上選擇什么樣的“物”作為自己的情感載體,表現(xiàn)了作者“選材”的智慧和巧妙,也決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
范文:
我以古柳為知己
竹樓臨溪,古柳蔭蔽。自幼時起,那棵古柳就一直站在那里,未曾離棄。有多少年少的心事曾被它在黃昏日落聽了去,有多少動人的歡欣曾被它銘記在枝椏里,我記不清了,卻只記得它是伴我走過年少的知己。
古柳于我,是子期,是禰衡。兒童時,我也曾躲進黝黑的樹洞,也曾爬上過那嶙峋枝椏。少年時,我也曾傍樹臨溪輕誦淺呤,也曾聽雨觀云在樹底安憩。我對它講童話,它便報以一地的翠葉如碧,恍若夢境。我對它念古詩,它便讓陽光透過古老的枝椏,仿佛如畫。吾之知己,惟古柳矣,解我心意,知我憂喜。
秋風(fēng)蕭索的傍晚,那是我記憶里古柳的最后身影。我雙目盈著淚坐在它身邊,我難以理解人的生死無常,更無法接受奶奶的猝然離世。抱著古柳粗壯的枝椏,仿佛是奶奶哄我入睡時的臂彎。撫著古柳粗糙的樹皮,仿佛是奶奶摸我時的手背。我就這樣倚著它,含淚望著天邊的余暉,雖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倍巫訁s斷腸天涯。我無聲的流著思念的淚水,在古柳的懷抱里安睡,一如當(dāng)年兒時依偎在奶奶懷里一樣。余暉還斜斜的照著,秋風(fēng)還靜靜地刮著,我還安穩(wěn)地睡著。
一覺醒來,古柳的葉子在秋風(fēng)中上下翻飛狂舞,我身上,那溪上滿是金色如輝的枯葉。我剎那間被這雄奇而靜謐的大自然奇景打動了。樹葉的枯榮是常事,人的生死也是必然。世事茫茫,光陰難量。落盡繁華的動魄難以訴說,豁然開朗的開闊清明無以言表。老樹無言,卻用它的方式教誨著我。在一草一木的枯榮之間,在一生一世的轉(zhuǎn)換輪回之間,多少離合在上演。人的生死,不過是滄海中的一顆石礫罷了。
古柳在搖它的葉子,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古柳是子期讀懂我心。人生知己再難覓,古柳知我心。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nèi)容均是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nèi)容展示服務(wù),不承認任何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