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散文是剛剛發(fā)表的未經(jīng)檢視之作。散文產(chǎn)生美感的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一是語言文字的美。這篇散文初看淺顯,圍繞一棵酸橙“咸魚翻身” 的過程來寫,雖然樸實無華,但細讀很有深意,語言也頗具鄉(xiāng)土特色,堪稱美文。
首先,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緊扣我對酸橙的情感變化,形成一條脈絡清晰的主線,使文章曲折有致,富有情趣。
文章寫的是酸橙,卻從吃甜橙寫起,目的是寫出了橙子的甜,與后文酸橙的酸形成強烈的反差。而且引出下文種橙苗的內容,交代了酸橙的來由。接著作者濃墨重彩,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橙樹圓圓的樹冠,白白的花朵,由青到黃的果皮,這些描寫,襯托出作者對橙樹的喜愛,滿懷期待。直到后來從果實成熟再到冬至來臨,我兩次品嘗橙子的酸味讓我們非常失望,乃至徹底死心,陷入絕望,“再也無人問津”這是我們對橙樹的漠視。第九段是故事的轉折點。表哥用酸橙燒菜,鄰居用雞蛋來換取,這讓我們十分驚喜,酸橙治好父親久治不愈的頑疾,又讓我們心生感激,最后,我們了解到酸橙的木材也比任何木頭好,更是分外珍惜它了。
形散神聚,雜而有序。以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為線索,是散文常見的結構方式。不僅思路清晰地貫穿全文,而且往往能夠逐層深入地揭示主題。
此外,作者用平淡樸素的語言,由物及人,托物寓理,借酸橙表達了豐富的意蘊,就事物和人生的價值方面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迪。
文章中,人物并不單一。金華親戚的熱心推薦,母親、父親、大哥和我等人對酸橙的失望。還有表哥、鄰居、客人、收木料的人,不同的人對待酸橙的態(tài)度也不同,因為在他們的眼里,酸橙的價值也不同。我們一家人狹隘地認為,它難吃無用,廚師卻認為它是烹飪中的好佐料,醫(yī)生說它是治病的良藥,商人說它是昂貴的木料??磥?,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所謂“存在即合理”,有些事物往往是看似沒用,也許恰恰非常珍貴,所以決不能輕易貿然地否定它,而應該從多元的角度正確客觀地認識品鑒。
物且如此,何況人乎?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倨傲地看輕別人,也不要無謂地看輕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清醒努力地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這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去做的。
本篇文章讓人意猶未盡,希望學生能認真做題。
備案號:鄂ICP備17009702號-1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wǎng)絡轉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