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曾說:“讀書,先讀厚再讀薄?!边@句話包括了兩個過程:一個是“由薄到厚”,另一個是“由厚到薄”。其實,這“薄”與“厚”的關系,不僅僅限于讀書,也可廣涉求學做事、事業(yè)理想乃至人生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據(jù)此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文:
讀書有厚薄,人生無止境
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曾說:“讀書,先讀厚再讀薄。”由薄到厚,是學習過程中積少成多、融會貫通的過程;由厚到薄,是經(jīng)過一番積淀后進行歸納概括、形成自我邏輯與知識體系的過程。當我們翻開人生這部書,這兩個過程同樣不可或缺。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痹谶@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讀書需要由薄到厚,人生更需擁有豐厚的積淀與廣闊的視野,方能繩鋸木斷、滴水石穿。
書海徜徉,難免遇到疑惑之處,這時候我們需要多方查閱,方能解開困惑。當我們讀完一本書時,收獲的不僅僅是書中的學識,更有一路讀來所做的眉批與注釋。把書讀厚,是一種真誠的態(tài)度。人生這本書,我們唯有以真誠與之交換,方能步步為營,化天塹為通途。南宋抗金名將宗澤苦讀兵書多年,直到67歲才得重用。有多少人愿意用一生的積淀去換一瞬的破繭成蝶?人們總是羨慕那些光芒萬丈的成功者,卻看不到成功者的背后是漫長的積累。
讀書可以一目十行,但成功不會一蹴而就。積跬步方能至千里,匯小流方能成江海,這世上任何偉大的事業(yè)都是由一系列的小步驟和小事情組成的。沈從文初到北京之際投稿多次均石沉大海,但這些看似失敗的經(jīng)歷卻凝聚了他厚積薄發(fā)的力量;曹禺創(chuàng)作《雷雨》之前,曾對東西方的戲劇做過深入的賞鑒,若非深厚的積累,何以“當年海上驚雷雨”?讀人生之書需要由薄到厚,唯此方能獲得真知,不負跬步之積。
“學而不思則罔。”深入思考,不僅是讀書“由厚到薄”的需要,更是在銖積寸累后九轉(zhuǎn)功成的必由之路。
把書讀厚是一種態(tài)度,把書讀薄則是一種智慧。讀書需冥思,讀人生之書更需要多思多想,方能以銳利的目光看清復雜的局勢。人生中難免遇到困境,深陷困惑中時人們往往一葉障目,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也有人在經(jīng)過充足的積累后并沒有達到預期的飛躍,其實問題的根源在于思考的欠缺。
讀書之時我們需要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將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對已學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只有理解了知識的核心,才能將書本上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思想的血肉。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我們更需要用系統(tǒng)思維考量事物的邏輯。梁思成以畢生之所學寫下《中國建筑史》,林徽因以三十年的光陰為《營造法式》做注,他們以簡約流暢的語言將復雜的建筑學知識簡明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精深的學問。無論是有字之書,亦或無字之書,都需要我們以深刻的思考把握其核心,方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周恩來總理曾說:“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無字句的人生之書更能教會我們深刻的道理,從讀厚到讀薄,需要我們跋涉于廣袤的天地。走過亙古荒原,方知歲月漫長,人生的智慧永無止境。
“讀厚”乃為“讀薄”之前提,“讀薄”則是“讀厚”之終極。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讀書有厚薄,人生無止境。帶著“讀厚”的態(tài)度翻閱人生,才能書開萬卷,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nèi)容均是網(wǎng)絡轉(zhuǎn)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nèi)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