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思是“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后世也有不同看法。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
破繭(63分)
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在不同的群體中生活。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我們要在不同的時代中成長,“沾染”了時代賦予個體的生機與活力。
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憑借世襲的經驗扎根于土地之上,舊習如根瘤般“滋養(yǎng)”著一代代人,使其安穩(wěn)于所信賴的環(huán)境。理固宜然,環(huán)境對個體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和作用,群體的數(shù)量潛移默化構建了以少部分人的思想為核心,而如漣漪般向外擴大的群體共識。這也解釋了如今家長們竟相為孩子爭取名校入學權的現(xiàn)象。似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早已根深蒂固于人們心中,群體的正向氛圍助推個人的成長,當我們在追求高等學府,高階社群時,真正渴求的是個體前進的助推。因而,人們深知環(huán)境對人的塑造能力,并不斷奔赴那堅挺的麻地,高聳的森林。
然而,世事變遷,時代對于個體發(fā)展的需要超越了深植于鄉(xiāng)土而難以動遷的傳統(tǒng)。此時,個體的有意識逐漸越階于群體的無意識,如蟬蛻于濁穢,思想的進階與對外界的接受度提高,使得個體能脫離某個群體之外,如激流中的一葉舟,卻只身對抗洪流,不斷發(fā)揮自我主觀能動性,終能浮游塵埃之外而不獲世之滋垢。對于個體而言,所在的群體是前進的助推,也能是泥潭中惡魔無形的手,只有發(fā)揮自我主觀力量,以價值理性為圭臬,認清群體作用的二重性,才能有所增益。
同樣,若是人們將個體的沉淪全然歸結于群體氛圍的消極,這又是陷入了后此謬誤的邏輯怪圈。群體固然有盲從的無意識行為弊病,我們又要看到群體中信仰的力量,不能忽視那些群體中個體的赤子之心,具有春風化雨的力量。
因此,在時代的進步里,個體不再以群體為囹圄,多元的個體皆可在包容的社會中大放異彩。群體對個體固然有塑造作用,亦可成為彈性的陣地,試想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面對埋葬夢想的環(huán)境時,一期一會,執(zhí)筆相隨,在滿地都是六便士里抬頭望見月亮。因此,作為擁有自由思考權利的我們,何不真正成為新時代里一顆有思想的蘆葦,不因風吹而折,只在自我生命中起舞。
請破繭而出吧,以個體的力量領略遠方的光輝,攜一顆赤子之心,看那思想的力量照亮群體的燈塔。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