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把人生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它的人生”,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作為“我”認識、利用的對象,一種是“我—你的人生”,就是超越主體與客體之分,跳出自我的人生。他還認為,“自我”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參與才顯得完整,才能凸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人活著必須與他人進行對話,必須與世界和自然進行對話。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面對種種人與事,不可避免地會對“人生”這一話題產(chǎn)生思考,請結(jié)合材料談?wù)勀銓Α拔摇愕娜松钡睦斫夂驼J識。題目自擬,不少800字。
范文:
拋卻利己主義,你我共見人生
古有陶淵明歸隱田園,近有梭羅獨居瓦爾登湖,今有無數(shù)平躺之人,視看破紅塵,隱卻世俗為高尚,然而他們真的高尚嗎?一切回歸自我便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嗎?
前兩者是為人所褒物的,不論陶淵明或梭羅,他們一方面都為自己而活,但那只是為飽饑腸,他們的心靈,思想,仍與世界自然共通——否則哪有“悠然見南山”哪有“有鮭魚游動的水和在水里游動的“鮭魚”呢?而且他們也為世界與自然作出了貢獻,實現(xiàn)了生于此而還于此的目標,留下了不朽的著作,與其把他們的做法歸結(jié)為脫離社會的利己主義,則不如說他們利的“己”,早已和世界自然融為一體,
現(xiàn)世之人卻不盡如此,他們?yōu)樽哉J為的看破紅塵,恰恰是連“我”都沒有看透,無法跳脫于主體價值觀念的體現(xiàn),于是他們便有了一個新稱呼,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不僅利己,更做到了精致——一面將一切社會的,共同的據(jù)為己有,一面又將自己類比成為高尚的,忘卻世俗的,可以說,這樣的人也許能活出自己的“價值”,卻永遠無法創(chuàng)造價值,他們只是利用占據(jù)活不出自己的“人生”。
拋棄利己主義,你我共見人生,我們只有跳脫出單純的自我,方能凹顯生命之精彩,古有孔孟之天下情懷,近有魯迅之民族大義,今有無數(shù)社會中堅守崗位,為家國作出貢獻的人,他們都不僅為自己而活,他們眼中還有千萬個“你”——“你”是家人,是一方土地,是一寸山河,是身后萬家燈火。
人生不僅是個人的“我”,而是共同的“你我”,神話中牛郎不能失了織女,他的價值便體現(xiàn)在一年一度與你的相會上,守衛(wèi)邊疆的戰(zhàn)士同樣也不能是了“你”,但是他的國家。
沒有“你”的人生,是無趣且無意義的?!澳恪笔且粋€目標,“我”才能向前進。達到目標與利己是不同的,利己是一味索取的。且無法創(chuàng)造價值的,達到目標則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使其豐富——一個小提琴家不會把提琴收藏起來,他使琴聲得到掌聲,這樣小提琴才有意義,他作為小提琴家也才有意義。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會把提琴收藏起來,許多年后賣掉得——到了金錢,再過許多年后看,他什么也沒得到。
拋卻利己的,享受你我的,孫悟空在長生不老,壓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也毫無意義,只有放下利己的,踏上那西行長路,相信成圣也在不遠處。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nèi)容均是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nèi)容展示服務(wù),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