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毛澤東愛讀書,他曾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彼€愛讀“無字之書”。在湖南一師學習期間,他與同學曾利用暑假,歷時一個多月,行程 900 余里,途經五個縣去游學。沿途他不斷了解風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寫下了許多筆記,被師生們贊譽為“身無分文,心有天下”。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間去鄉(xiāng)村小學支教,發(fā)現鄉(xiāng)村中小學師資力量缺乏、教學設施落后等問題,嚴重制約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使得他在回校后通過走訪調研、學術研討等方式繼續(xù)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間,面對采訪,他感慨自己完成了從“被告訴社會是怎樣的”到“自已看到社會是怎樣的”這樣一種轉變。
以上材料很有啟示意義,作為當代青年你有著怎樣的理解?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和思考。
不少于 800 字。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解析:
毛澤東說“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在讀書期間以游學的形式深入了解百姓生活,王俊走訪調研后慨嘆自己完成了從“被告訴社會是怎樣的”到“自已看到社會是怎樣的”的轉變,兩則材料內容雖不同,但主題一致,都體現了讀書與實踐的關系,考生可以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入手,要重點體現實踐的作用。
范文:
以知為行,知行合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此言得之,有人寄身于廣袤天地間迷茫無措,也有人將靈魂囚禁在象牙塔中不能自拔,其實肉體與靈魂不可分割,唯以知為行、知行合一,方能破除迷障,無懼歲月坎廩。
毛澤東愛有字之書,認為“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更愛無字之書,曾以游學的形式深入了解民生;零零后直博生王俊在走訪調研慨嘆自己完成了從“被告訴社會是怎樣的”到“自已看到社會是怎樣的”的轉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經歷從“知”到“行”的過程。
“知”是“行”之始。書中的大千世界是前人之行的總結,翻開有字之書,我們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總兵尹喜見日出東方、紫氣東來,連忙攔下老子并拜其為師,極力請其著書立說,《道德經》由此名傳天下。老子之行,當是以“知”為始,若非有豐厚的學識底蘊,何來對人生的大徹大悟?
“行”是“知”之成。當我們走出象牙塔,翻開生活這本無字之書,才會發(fā)現天地浩渺,有太多東西無法用文字表達?!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惫磐駚?,多少人窮經皓首依然尋不到心中的“道”?想來,應是他們過于在意對“知”的追求,卻忽略了對“行”的探索。人們總是習慣于仰望星空,卻忘了腳踏實地的踐行。明代徐霞客以雙腳丈量大地,在經過親自考察后糾正了流傳千年的“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錯誤。行是知之成,不要總是借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唯有躬身踐行,方能明辨美丑善惡,恰如徐霞客所說:“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span style="display:none">yhL答案圈
“知”與“行”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當“知”脫離了“行”,便是妄想;當“行”脫離了“知”,便是冥行。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為很多曾深感困惑的人打開了思想的天窗?!渡袝酚性疲骸胺侵D,行之惟艱?!倍玫览聿⒉浑y,難的在于將心中的“道”貫徹生命之終始。為何有人“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想來,是他們沒能做到知行合一,所謂道理在人世浮沉僅是一紙空談。
以知為行,方以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知行合一,必當窮山距海不能限也。不要讓跋涉千山的肉體,承不下一個豐盈的靈魂。人生漫漫,我們總要一路前行、一路叩問:心在否?行是否?知行合一否?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