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這個網絡普及的后真相時代,我們常常面臨著表達與沉默的兩難選擇:遇到不公,是否要站出來爭得公道?遇到自己反感的事情,是否應該表達出來?要不要參與到他人的討論之中?也許,有意見就應該提出,有質疑就應該面對,在符號系統(tǒng)中得到自我的話語權。但也有人覺得,智者寡言,凡事言多必失,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們的悲歡并不相通,而被誤解又是表達者的宿命,有時發(fā)聲的“孤勇”,可能帶來的是更多的混亂與沖突。
上述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體驗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不得寫成詩歌;不得抄襲、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解析:
材料圍繞網絡時代表達與沉默的兩難困境展開。一方面,指出人們在面對不公、反感之事或他人討論時,有表達的沖動,這源于對公道的追求、自我話語權的渴望以及對真相的探尋;另一方面,闡述了智者寡言、言多必失、人們悲歡不相通、表達者易被誤解等觀點,說明沉默也有其合理性,可能避免混亂與沖突。寫作時,可以從支持表達的角度出發(fā),論述表達對于維護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強調勇敢發(fā)聲是公民的責任;也可從贊同沉默的角度,分析在復雜情況下保持沉默有助于冷靜思考、避免紛爭、保護自己;還能綜合二者,探討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權衡表達與沉默,把握好表達的尺度和時機,實現理性發(fā)聲。
范文:
明辨表達與沉默,踐行理性與擔當
在網絡如織、信息洪流奔涌的當下,表達與沉默成為了我們時常糾結的兩難抉擇。這不僅關乎個人的處世態(tài)度,更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表達,無疑是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前行的有力杠桿。當社會中出現不公現象時,若人人選擇沉默,那黑暗將肆意蔓延,正義的曙光難以穿透陰霾。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以表達為劍,斬斷不公的枷鎖。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地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利,他的聲音如洪鐘大呂,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推動了美國民權運動的發(fā)展;在封建禮教束縛的舊時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振臂高呼,倡導民主與科學,他們用犀利的文字表達對舊制度的批判,為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開辟了道路。在日常生活中,表達也是我們溝通情感、傳遞思想的橋梁。
真誠地表達愛意,能讓親情更加深厚、友情更加堅固、愛情更加美滿。然而,我們也應看到,表達并非毫無風險。若僅憑一時沖動,在缺乏理性思考的情況下肆意表達,可能會傳播不實信息,引發(fā)社會混亂。
沉默,在某些情境下,是一種沉穩(wěn)的智慧和自我保護的策略?!俺聊墙稹?并非空穴來風,在復雜的局勢中,保持沉默能讓我們避免陷入無謂的紛爭,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沉淀自己、觀察局勢。例如,在學術爭論中,當我們對某個問題尚未有足夠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認識時,盲目表達觀點可能會暴露自己的無知,此時沉默便是一種謙遜和審慎。但沉默絕不是逃避責任的借口,若面對大是大非問題仍選擇沉默,那便是冷漠與怯懦的表現。
在這個后真相時代,我們應明辨表達與沉默的時機,以理性為舵,擔當為帆,駕馭好二者的關系。當面對關乎公共利益的大事,如環(huán)境保護、社會公平等問題時,我們應勇敢地站出來,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而在面對個人恩怨、無關緊要的瑣事時,適度的沉默或許能避免矛盾的激化。同時,我們在表達時要注重方式方法,以客觀、真實、尊重他人的態(tài)度去發(fā)聲,避免情緒化的宣泄。
表達與沉默,如同天平的兩端,我們需在其中權衡利弊,找準平衡。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個紛繁復雜的時代中,既不被喧囂淹沒,也不陷入冷漠的泥沼,以理性和擔當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公正、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讓我們用理性的表達傳遞正能量,用適時的沉默涵養(yǎng)心性,在表達與沉默的交替中,實現自我價值,推動社會向著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備案號:鄂ICP備17009702號-1 聯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