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匆匆忙忙地低頭趕路,卻離生命的本真越來越遠,是時候該抬起頭了,頭頂之上,是天空;生命之上,是莊嚴。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一、理解題目想什么:材料中“低頭趕路”“離生命本真越來越遠”“抬起頭”“生命之上是莊嚴”這些表述是什么意思?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邏輯關系?怎么想:分析“低頭趕路”所代表的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和追求,思考“生命的本真”究竟是什么,“抬起頭”意味著做出怎樣的改變,以及“生命之上的莊嚴”具體所指。怎么答:“低頭趕路”指人們忙于現實事務、追求物質等;“離生命本真越來越遠”表示這樣的狀態(tài)讓人們漸漸失去了對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的關注;“抬起頭”是呼吁人們停下匆忙腳步,轉換視角;“生命之上的莊嚴”是高于普通生命狀態(tài)的神圣、值得敬畏的層面。
二、選擇材料想什么:哪些具體的人、事或物可以體現材料中的觀點?怎么想:在社會現象、歷史人物或者文化故事中尋找能說明人們因“低頭趕路”忽視生命本真,以及“抬起頭”找到莊嚴的例子。怎么答:現代社會中,很多職場人沒日沒夜地加班工作,忽略了家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這是“低頭趕路”的表現;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田園,回歸簡單生活,這是“抬起頭”尋找生命莊嚴的例子。
三、深入思考想什么:為什么職場人會陷入“低頭趕路”的狀態(tài),陶淵明又為什么能“抬起頭”?怎么想:從社會環(huán)境的壓力、個人價值觀的影響等方面分析職場人的行為;從陶淵明的人生追求、精神境界等角度探討他做出選擇的原因。怎么答:職場人受社會競爭壓力和物質追求觀念的影響,認為只有不斷忙碌工作才能獲得成功和安全感,從而陷入“低頭趕路”;陶淵明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對自然和內心的寧靜有強烈渴望,所以能毅然“抬起頭”。
四、推出結論(第一分論點)想什么:“深入思考結論”“所選材料”,告訴我們什么?怎么想:“職場人因社會壓力和物質追求低頭趕路,忽略生命本真,陶淵明因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抬起頭找到莊嚴”“深入思考得到的原因”,能得出什么結論?怎么答:當人們被現實壓力和物質欲望驅使而一味“低頭趕路”時,容易迷失生命的本真;只有擺脫世俗束縛,堅守內心追求,才能“抬起頭”,觸摸到生命之上的莊嚴。
五、推出配合(第二分論點)想什么:明白了“第一分論點”之后,你想到了什么?怎么想:明白“擺脫世俗束縛,堅守內心追求才能抬起頭觸摸莊嚴”之后,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做?怎么答: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定期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給自己留出思考人生、感受美好的時間,不被外界的喧囂和物質誘惑所左右。
六、歸納中心(中心總論點)想什么:兩個分論點,在告訴我們什么?怎么想:“擺脫世俗束縛,堅守內心追求才能抬起頭觸摸莊嚴”“生活中要審視自我、合理安排,不被物質誘惑左右”,這兩個觀點共同傳達了什么信息?怎么答: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我們需停下匆忙“低頭趕路”的腳步,堅守內心、審視自我,才能尋回生命的本真,抵達生命之上莊嚴的境界。完成文章構思:題目:抬起頭,尋莊嚴第一分論點:當人們被現實壓力和物質欲望驅使而一味“低頭趕路”時,容易迷失生命的本真;只有擺脫世俗束縛,堅守內心追求,才能“抬起頭”,觸摸到生命之上的莊嚴。第二分論點: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定期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給自己留出思考人生、感受美好的時間,不被外界的喧囂和物質誘惑所左右。中心總論點: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我們需停下匆忙“低頭趕路”的腳步,堅守內心、審視自我,才能尋回生命的本真,抵達生命之上莊嚴的境界。
范文:
蒼穹之下見莊嚴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廊柱間刻著"認識你自己"的箴言,這個被地中海陽光鍍上金邊的啟示,穿越三千年時光依然直指人心。當現代人低頭追逐手機屏幕里的浮光掠影時,是否還記得頭頂這片星空才是人類最初的哲學啟蒙?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的洞穴寓言,恰如現代社會的隱喻。人們被數字化的鎖鏈困在虛擬的洞穴里,將投影在巖壁上的光影當作真實。雅典學院穹頂上的星空壁畫早已被霓虹燈取代,但蘇格拉底臨終前那句"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路更好,唯有神知道"的詰問,依然在叩擊著每個迷失的靈魂。就像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那些飄帶翻飛的仙人始終保持著仰望的姿勢,提醒我們生命的莊嚴本在云端之上。
十五世紀的佛羅倫薩,達芬奇在圣馬可修道院的回廊里仰望星空,在筆記本上記錄著:"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他解剖三十具尸體只為理解人體構造,觀察飛鳥數千次只為繪制飛行器草圖。這種近乎虔誠的求知精神,讓他在《蒙娜麗莎》的微笑里注入了永恒的神秘。正如帕特農神廟的廊柱以精妙的曲率對抗視覺誤差,真正的智慧往往誕生于對自然最細微的觀察與敬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全天星圖》用朱砂標注一千三百余顆星辰,唐代天文學家用肉眼丈量銀河時,或許比今日透過望遠鏡觀察星空的人更接近宇宙的真相。王維在輞川別業(y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禪意,蘇軾"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詠嘆,都在詮釋著中國文人"天人合一"的智慧。敦煌壁畫中那些反彈琵琶的伎樂天,用曼妙舞姿演繹的正是對超越性存在的禮贊。
站在雅典衛(wèi)城的廢墟上,殘缺的廊柱切割出天空的幾何圖形。這些挺立了兩千五百年的石頭仿佛在訴說:當人類學會用建筑丈量天空時,文明才真正誕生。此刻北京的夜空中,北斗七星依然指向紫禁城的中軸線,就像古羅馬的萬神殿穹頂始終為陽光留出一道天窗。生命的莊嚴不在手機屏幕的方寸之間,而在每一次抬頭時與星光的對視。當我們的目光穿越云層,看到的不僅是璀璨星河,更是人類文明最初與最終的歸途。
備案號:鄂ICP備17009702號-1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