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作文材料是三個人的故事。第一個是一個登山隊員的故事,登山隊員自知8000米是自己的極限,在別人認為他該堅持的時侯,他卻毫無遺憾地停下。不難得出,人要有自知之明,當止則止。
第二個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拉赫的故事,瓦拉赫學過文學和油畫,但都不成功。最后改學化學,取得了具大的成功。所以,行不通時,當止。
第三個是格林兄弟的故事。他們堅持收集民間傳說,想證明民間傳說與人文歷史有關,最后雖然沒能證明,但卻成就了經(jīng)典名著《格林童話》。所以,要堅持初心;一旦認定了方向,就得堅持執(zhí)著。
【參考立意】
人要有自知之明,當止則止;要適可而止;不能好高騖遠;行不通時,當止;要學會另辟蹊徑;要堅持初心;一旦認定了方向,就得堅持執(zhí)著;行不通時,當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其他立意,只要在材料范圍之凡,符合材料要求即可。
如寫議論文,要做到觀點鮮明準確,論據(jù)典型,論證要有力,要有層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地進行論證。論證方法不能單一。
如寫記敘文,則要寫清人和事,注重細節(jié)描寫,以情動人。
例文
進退有據(jù),且行且止
我們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又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我們又說:“門前流水尚能西”;我們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我們又說“不撞南墻不回頭”……有人說這些相互矛盾的句子,實際上反映了中國人處事中庸哲學。但其實也不妨將之看作進退有據(jù),且行且止。(總論點,立論可先駁論)行就是進,是一種勇敢。是曾經(jīng)穿過山和大海,也闖過人山人海的豪邁。我們的人生需要行。(分論點一)學習是這樣的,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工作是這樣的,企業(yè)發(fā)展是這樣的,國家前行是這樣的。行是行走,是行動,是追求,是行為本身。
行者無疆,王石退休之后先是游學哈佛,52歲時登頂珠穆朗瑪峰,此后四年,連攀七大洲11座高山;行者無涯,有一位姜淑梅老人,1937年生人,六十歲時開始學習識字,讀了莫言的小說后覺得“我也能寫”,于是75歲時開始寫小說,目前已經(jīng)出了4本書了。為什么他們在人生已暮的時候還能夠堅持前行呢?我覺得這就是行進者的勇敢。這種勇不受疆域和年齡的限制,只要去做就好了。(舉例論證)止就是退,是一種智慧。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隱忍,是艱難嘗試后的妥善選擇。所以我們?nèi)松飞衔覀冃枰?。(分論點二)學會停止,停止能讓我們冷靜下來仔細思考,權衡,選擇。有很多成功的企業(yè)家在訪談中都說,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個選擇就需要我們停下來仔細權衡,選擇真正合適我們的。當我們在一往無前,不撞南墻不回頭時,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什么是真正適合我們的。(分論點二.一)學會停止,還意味著我們不跟困難較勁,人力有時而窮,很多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困難就是無論我們怎么努力也克服不了。這個時候不要愣,覺得我就是要把它干掉。很多時候,我們把困難放在那里就好了。等到一定的時機,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時引以為困難的困難已經(jīng)沒有那么困難了。(分論點二.二)所以,人生需要行,也需要止。(適時總結)
只行不止,很容易變成莽撞和沖動。(分論點三)劉備在得知二弟關羽被殺之后,不顧蜀國已在“危急存亡之秋”,妄自出兵孫吳,終致白帝城托孤的慘局。這就是只行不止的莽撞,人在這種狀況下,會失去冷靜,招禍自身。
只止不行,這是懦弱,膽怯,會招致落后挨打。(分論點四)清朝末年,李鴻章身為國務總理大臣,他已經(jīng)看到滿清將亡的未來,但仍只一心為滿清“縫縫補補”,而不思積極變革。在君主專制政體已經(jīng)不能適應世界潮流之時,他和滿清政府仍一心圖安,大清終亡。這種一味保守,不僅給滿清帝國帶啦滅頂之災,也給中國帶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只止不行,不足取也。
每個人的人生乃至世界大勢都是這樣,該行的時候行,該停的時候停。進退有據(jù),且行且止,人生無悔。(總結全文)注意:寫作之前要先想好寫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寫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詳略得當。如之前論點寫得過多,可減少論點,或對之后的論點進行簡單敘述。
備案號:鄂ICP備17009702號-1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nèi)容均是網(wǎng)絡轉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nèi)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