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待生活總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有人相信理越辯越明,可以通過辯論統(tǒng)一認識;也有人認為即使你再有說服力也難以改變對方立場,不如選擇沉默。
面對不同觀點立場,我們應該展開辯論還是保持沉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解析:
下面我們用高中作文寫作“四步曲”分析寶山區(qū)一模作文題目。這個作文題目,涉及的概念很多,如果同學們不能理清楚其中的關系,容易寫出“問題”來。下面我們具體來看:
一、審題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第一步,逐字逐字地文本細讀材料,找出關鍵詞、關鍵語段:
“不同的觀點和立場”;“辯論”;“統(tǒng)一認識”;“選擇沉默”。
同學們,這個題目,其實還隱藏著一個關鍵詞:“生活”。
這個詞語,是同學們立意的關鍵。
二、立意
也就是說,以上的概念,是圍繞著“人們的生活”,也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展開討論的,不是圍繞著“軍隊的戰(zhàn)場生活”展開討論的。
戰(zhàn)場上,軍令必須統(tǒng)一!人們的生活中,“不同的觀點和立場”,要“統(tǒng)一認識”?
回答是否定的!
因為羅素說過,豐富多彩,乃幸福之本源;生物只有保持多樣性,才能持續(xù)存在下去,文化也是如此;后現代社會的本質,就是多樣性。
所以,我們需要“辯論”,但“辯論”辯論的目的,不是形成“統(tǒng)一認識”。
接下來,就要考慮:“辯論”的目的是什么?
“辯論”的目的,是交流,是通過他者,認清自我,提升自我。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都是如此。
那么,面對“辯論”,是否要“選擇沉默”呢?
肯定不是,而且不能選擇沉默!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辯論”。中華文明,只有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全球“辯論”,才能夠讓全世界認清中華文明,才不會“挨罵”。中國,70年風雨歷程,解決了“挨打”的問題,解決了“挨餓”的問題,現在要解決的,就是“挨罵”的問題,就是要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全球“辯論”,不能“選擇沉默”。
當然,“辯論”,不等于“詭辯”,不僅要實事求是,合情合理,而且要在辯論中,融入理性、真誠、責任擔當。思辨一下。
此題的立意,它的根基,還是老師強調的“鐵律”:
文學是人學,關注的是人的內心和精神品質。
這里,立意的基礎,是“人的生活”。
三、思路
這個作文題目,要敷衍成800字的文章,主體可以寫以下幾個方面:
1,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立場和出發(fā)點,辯論的目的,不是同一觀點。
2,豐富多彩是世界的本源;生物只有保持多樣性,才能持續(xù)存在下去,文化也是如此;后現代社會的本質,就是多樣性。
3,辯論的目的,是增進交流,通過他者,認清自我,提升自我。
4,面對“辯論” 不能選擇沉默!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辯論”。(結合個人、中國文化,分別講)。
5,“辯論”,不等于“詭辯”,要在辯論中,融入理性、真誠、責任擔當。
四、表達
關于表達的基本要求,不在這里重復了。能想到的好的表述:
羅素說過,豐富多彩,乃幸福之本源;羅振宇好像有個表述,有些人贏了,有些人贏得了辯論。
總之,如果同學們理清楚了以上概念的關系,這個題目,還是好寫的。
范文:
理越辯越明
生活中總是充滿“不同”之間的碰撞。孟子就曾說過:“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有人認為,展開辯論才能走向統(tǒng)一;也有人認為改變艱難, 不如在沉默中存異。但我認為,在交鋒的火花中才會迸出真理,面對不同觀點立場,我們應展開辯論,理越辯越明。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一定也堅守著“理越辯越明”的觀點。為了尋求真理,他常常在集市中、在大街上攔住行人,向他們發(fā)問并要求回答。對待學生,他依舊以問引導,在“問”中引發(fā)思考,在“辯”中深化思考。在辯論中,我們的目光不囿于自己的觀點,而是放開眼界,向對立面中尋找正誤。在不斷向外探索的過程中同時向內審視,辯論強迫我們看見對方優(yōu)點的同時看見自己的缺點。如此,我們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認知,去粗取菁,吐故納新。
誠然,人都有“先入為主”的陋習,心理學家們在調查后也發(fā)現:人們往往只愿意從外界中接收與自己相同的觀點,對于不和之聲則直接屏蔽。更有許多人頑固自我,改變他們的立場難如登天。但這并非放棄辯論的原因。
冥頑不靈者、按圖索驥者畢竟只是少數。盡管改變是艱難的,自我封閉而拒絕改變之人卻著實只是少數。因少數人而否定整體, 因辯論失敗便索性放棄辯論不免過于悲觀,也過于輕言放棄了。如果只因對方立場難以改變便保持沉默,將再無文化交融、思想碰撞;再難有靈魂與靈魂激蕩泛起的連漪;每個人坐井觀天,仿佛河伯一般“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實則貽笑大方。
那么,在面對不同時,我們究竟應如何應對呢?
越愿意表達自我,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常常更正確。他們不畏懼辯論,敢于挑起辯論,敢于接受辯論。“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時時辯論,從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鮮的養(yǎng)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鮮活。但同時,我們也應謹記“求同存異”。辯論的目的是明理,絕非追求萬人統(tǒng)一的思想。理越辯越明,在交鋒中獲得更清晰的道理與認知是終極目的,卻并不能因此強求他人,面對自守者強硬地敲開他的腦殼。只求同不存異便容易陷入《1984》中的思想集權,多么可怕!
綜上,面對不同,應勇于與之辯論,才能獲得明晰的事理,獲得鮮活的思想。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