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姐姐》前,我看了一些觀后評論,有人說到,電影院里有一個女孩哭得很大聲;也有人說到,電影院里抽泣聲不斷,大多是女生。
看的時候,我也哭了,但不是因為感同身受;那些情緒,更多是因為認知而引發(fā)的——你知道這是戲,但你也知道,這源于生活;你知道這沒有發(fā)生在你身上,但你也知道,這發(fā)生在其他很多人的身上。共情泛濫。
對于這部電影,我心里的完美結局是,那對生不出孩子的富貴夫妻,收養(yǎng)了弟弟安子恒,但不強行切斷姐弟倆的聯(lián)系。畢竟,在我看來,妹妹所演繹的姐姐安然,雖然很倔,很硬,但是,也很爭氣。她不是一個會拖累弟弟的人,至少,她是個非常清楚“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的人。
我當時想的是,要是我是這個有錢人的話,我就這樣辦:收養(yǎng)弟弟,也讓姐姐平時和弟弟保持聯(lián)系;要是時間允許,就帶弟弟去北京找姐姐玩,或者一起去其他地方旅游。這樣多好。
可是我不是編劇,我也不是一個想要收養(yǎng)小孩的有錢人——我的生活經(jīng)驗里沒有這樣的情節(jié)。編劇的想法和我是反著來的,領養(yǎng)安子恒的富貴夫妻,希望安然之后再也不見弟弟。這個情節(jié)出來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這也太明顯是編劇為了刺激安然而故意做了劇情設置,畢竟,簽個協(xié)議就能真的不見了嗎,而且他們怎么會想著要自己養(yǎng)的小孩不認自己的家人呢。但我又會想,會不會,人家就想領養(yǎng)一個完完整整的、只把他們當家人的小孩呢,畢竟安子恒也還小,再養(yǎng)幾年,如果安然不與他聯(lián)系見面,關系也就淡了呢;而且人家家大業(yè)大,也會希望,未來繼承這些的孩子,心是向著他們的,對吧。
這個電影最后是一個開放性結尾。
這樣的設定我還很喜歡的,也沒讓我覺得惆悵或擔心。從安然因為男友在與她一起去北京這個事情上猶猶豫豫而選擇跟他分手時,我就知道,安然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命硬,無論她在弟弟這個事情上做了何種選擇,之后,她都會做很多努力,讓事情往好的方向走,往她想要的方向走。她雖然很倔,但她,也很有韌性。
有個影評里說到,安子恒的臺詞,都很假,很不像他這個年齡的小孩能說出來的話。雖然,我在看的過程中,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可是后來我又想,也許,我又站在了我的經(jīng)驗我的認知里去看這些臺詞呢?就像很多大人看小孩那樣,“TA還小,TA說不出這樣的話”、“TA還小,TA干不出這樣的事”、“TA還小,TA怎么懂這些”,為什么會覺得安子恒那樣年齡的小孩子就不能那樣的敏感,不能說出那樣的話,大概是因為生活中未曾碰到過這樣的小孩子,又或者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是回不去小孩狀態(tài)的成年人了。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認知和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文學影視作品,乃至他人。這大概是一種生理上的本能,無法改變。我對自己的期望也只能是,不是用自己的認知和經(jīng)驗去套這些作品,而是讓這些作品進入到自己的認知里。我當然不必把它們理解為現(xiàn)實,但我可以把它們引申為現(xiàn)實的一種可能。
數(shù)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
生物歷史地理政治其他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1872935735@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wǎng)絡轉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