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人們常說:距離產(chǎn)生美。這里的距離不僅僅指時間、空間上的,也指心理上的。人們看樹的倒影,看旁人的境遇,都好比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閑自在地玩味美妙的景致;而看樹的正身,看自己的境遇,都好比乘海船遇著海霧,只知它妨礙呼吸,只嫌它耽誤程期,預兆危險,沒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所以,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去看。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以“我們與美的距離”為題,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我們與美的距離
人常言:距離產(chǎn)生美。我們與美的距離不一定在時間、空間,也在心間、想間。我們可以對美的距離進行“調焦”,以合適的距離對準實際人生,獲得更美、更值得過的生活。
為什么距離能帶來美的體驗?
一方面,我想用老子所言“少則得,多則惑”來解釋。當我們與事物留有距離時,也為想象留下了空間。既然事物未成定論,我們便能用想象的工具完成自我意識的超越,想象出一種滿意的狀態(tài)來彌補現(xiàn)實的不足,以達到我們尋找到思想的“世外桃源”的目的。
另一方面,距離感意味著自我中心被排斥在外,功利性被排斥在外。米蘭·昆德拉在《不朽》中曾言:“痛苦是自我中心的偉大學校?!倍覅s想改為“自我中心是拒美于千里之外的毒藥”。人非工具,可我們在功利導向的單向度社會中太容易將“我”作為達到功利目的的一種工具,所以一切境遇都為“我”服務,利己則好,因為這樣能達到我們的功利性目的。這樣就使得生活全然抽象為一個目標,一切事情尤其是好事都得為“我”服務,我們也就無法掙脫自我膨脹的道路,難以跑到另一條道路來審視生活。譬如池子里的鯉魚,只能看見自己的一片池塘。工具理性的強勢帶來了價值理性和審美能力的讓步。
可是,難道面對現(xiàn)實生活我們就無法看見美了嗎?
我認為不是的。美的距離感并不取決于參與主體是誰,而取決于自我心靈的調適,用心靈這架“照相機”來調節(jié)焦距,對準事物。我們可以接受事物,但不依據(jù)一個具體單向度的價值觀,而是用多角度來看。就像黑塞在《談讀書》中說的那樣,這種調節(jié)不同視角來看事物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我們也可以改變思路,用行動去調節(jié)距離。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用“似隱非隱”的狀態(tài)來回答現(xiàn)代社會的功利命題。
置身現(xiàn)實生活而仍能品嘗出美的并不在少數(shù)。顏回將貧苦生活放在遠處,只品其君子之樂與寧靜之美;馮至在山中小木屋將艱苦條件拋諸腦后,盡情享用自我與自然的哲理之美;大衛(wèi)·科波菲爾直面受挫的不幸人生,用有書作伴拉開與現(xiàn)實的距離,保有內心的豐盈。我們感受美的合適距離就是我們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的心態(tài)。
而作為高三生,我們與美的距離也正在一念之間。倘若將學習備考看作自己通往成功的必走之路,以“必須”來給自己束縛,整日盯著自己眼前三尺書桌,以為貼近生活,實則讓美無處萌生。而若將它視作人生的一個階段,用旁觀者的視角來看自己的每一點進步,為自己歡呼,為生活會心一笑而不為你爭我奪而煩惱,是否也是一種美呢?
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質后依然熱愛生活。”而即便是直面現(xiàn)實的我們,也可以跳出“自我”的束縛,探索與美的合適距離。與美“雙向奔赴”,豈不樂哉?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wǎng)絡轉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