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對待“我”生活的“讀者”
衢州三中 王守平
我常常想,假如我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我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不斷創(chuàng)造的“作品”,那么我將如何對待我的“讀者”呢?
在我看來,在大多數(shù)時候,我能創(chuàng)造屬于我自己的生活時,我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我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而“讀者”是什么呢?他可能是與我的生活相關的其他人,比如父母親人,朋友或者周圍其他的人;也可能是與我目前生活不太相關的陌生人,比如遙遠的未來的某些人。他們有的參與了我的生活“作品”,有的可能影響了我的生活“作品”,還有的可能會評判我的生活“作品”。
一般來說,在創(chuàng)造屬于我自己的生活“作品”時,我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說:“既然我已經(jīng)踏上這條道路,那么,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笔堑模@條路是自己選的,那么,我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假如別人(讀者)要左右我,為我指定限定他們認為的方向,我難道一定要服從他們的意見?
正如真正的作家,他們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大多數(shù)時候都不會聽從讀者的意見,而是會堅持自己的想法。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他不會征求讀者的意見;當卡爾維諾創(chuàng)作《看不見的城市》的時候,他不會征求讀者的意見。同樣的,博爾赫斯,川端康成,王爾德,安妮·勃朗特,莫言等作家也是如此。
當然,也有這樣一種觀點: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我認為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的。當一個作家剛開始寫作時,或者還不是一流作家時,他的心里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這是有益處的,讀者的反應和呼聲能讓他知曉自己的不足,能促使他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
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把我們每一個人當做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我們這個“作家”也是有一個成長的過程的。當我們還年幼時,或者說還不能獨立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品”時,我們當然得心里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讓他們給我們提意見,指引我們前行;當我們逐漸成熟,能夠獨立自主地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品”時,我們就要認準人生之路的方向,盡可能不為讀者所左右。
哥爾斯密說:“不論在哪里,自己的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去尋覓?!蔽艺f,當我們創(chuàng)造生活“作品”時,我們要盡可能堅持自我,理性對待有可能參與、影響和評判我們的“讀者”。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nèi)容均是網(wǎng)絡轉(zhuǎn)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nèi)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