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在《務虛筆記》中寫道:“過去并未消失,而未來已經(jīng)存在。”
請將你對這句話的思考寫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
范文:
篤行當下,繼往開來
“過去并未消失,而未來已經(jīng)存在?!笔疯F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去與未來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可以同時并存于一個時空的。
也就是說,現(xiàn)在作為時間的紐結點,既承納了過去,也包孕了未來。那么處理好過去、未來與現(xiàn)在,歷史、愿景和當下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人常把“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掛在嘴邊,認為活在當下,才是一個人最明智的活法;也有人認為唯有沿著時間的河流溯游而上,才能做好當下和未來;更有人認為只要心向光明,往者不可諫,當下不足惜,直追未來便足矣。
我看這三種態(tài)度都有失偏頗。因為他們多多少少都割裂了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間的關系。而放在時間的長河里,過去、未來與現(xiàn)在,便是歷史、愿景和現(xiàn)實。
就像沒有誰可以劃槳不用船。我們和世界都從過去而來,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國家過去的成敗得失,都在在關系著當下。很大程度上,我們離不開傳統(tǒng)。往日并不隨風而去,歷史正照現(xiàn)實。
故而可以說,過去既形塑了現(xiàn)在,也提供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鏡鑒。
克羅齊便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上в薮赖慕y(tǒng)治者往往不能從歷史中吮咂出滋味,總是掉進同一條溝里:夏桀、殷紂、周厲王、秦始皇、隋煬帝、唐莊宗、明思宗,似乎一個比一個跌得更慘。所以杜牧的總結似乎永不過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明智的人則在回溯歷史的同時,做好當下的事情。
相較而言,稍微英明一點的君主如劉秀、李世民等,既有意識地關注歷史,又千方百計革故鼎新,認真施政。“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光武中興和貞觀之治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光武帝、唐太宗兩朝君臣在全力整頓,避免重蹈漢哀帝、王莽和隋煬帝的覆轍。
而不獨過去影響或形塑當下,現(xiàn)在或當下也同樣影響甚至框范了未來。
如同蒸汽機帶來“前所未有之變局”——經(jīng)濟逐步全球化,互聯(lián)網(wǎng)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馬丁路德的演說掀起宗教革命,胡適的“文學改良”引中國走向新的文藝復興,ChatGPT等的新演進,恐怕也將引起一系列變革,深刻影響未來。
事實上,很多技術、研究與革新正是因為指向未來,才在當時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改變了當下,進而影響了未來。微軟、蘋果、谷歌等,莫不是如此發(fā)展壯大起來的,而它們也改變了或正在改變著全球的經(jīng)濟、社會形態(tài)。
固然,未至的將來,如同江海行船不可能一帆風順,歷史也會有漩渦與逆流,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過去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向未來,這是任誰都不能抗拒也抗拒不了的時間演進。
順之者或能興,逆之者必將亡。因此,站在時間的紐結點上,我們必須以史為鏡、銘記過去,更要踏實做事,奮力溝通現(xiàn)代與未來。
李海鵬說,“命運自有時間表,恰如夜宴早不了”。然而春江涌波,變革的藍圖必將徐徐展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边@是歷史的大潮。揚棄傳統(tǒng),篤行當下,繼往開來,任何人都不能自外。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lián)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nèi)容均是網(wǎng)絡轉載或網(wǎng)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nèi)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